一部好的作品不在于它身上的标签有多闪耀,而我本能地对贴了标签的东西感到莫名恶心,正如手中这本好书的题头——飞特族①(Freeters)青春自白。这是最明显不过的误读,至于是不是出版社出于销量的考虑而有意加上的,这点我不敢打保票,但至少读完全书,我想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部反应日本当代问题的小说。
小说是以一个名叫三田知寿的17岁少女为视角,描写了她一年里寄居在舅姥姥家的细微琐事。在这一年里,四季变换,知寿在春天失恋,夏天恋爱,秋天又再失恋,同时她也看着舅姥姥吟子和老爷爷芳介之间似有似无,平淡无奇的恋爱,时而羡慕,时而嘲讽。而知寿和吟子之间关系,也并不如表面上来得那么平淡安稳。知寿常常会不经意地展露下自己的年轻,而老太太吟子则时不时的似无心地恶作剧一下。知寿和自己母亲的关系也是全书着重叙述之处,虽然所占篇幅不多,但是我觉得对于整个故事而言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还有,知道了人会变的。我原来是不希望变的。那么,希望变的话,就不会变了吧。”知寿自己也说过,与母亲关系的恶化不在于不被理解,而是被母亲理解。母亲努力想和知寿维持一种朋友之间的关系却又因为做的不彻底而被知寿讨厌。知寿本身是不愿意接受变化的,或者从某种角度来说,知寿不愿意长大,他想维持母女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因为自己的长大,而改变它。这也就是为什么知寿不愿意接受母亲对待自己的态度的改变。这点我很能理解,特别是我们这代80后都是独生子女,更能理解知寿这个因为家庭原因而产生的同样的独生子女。我们的依赖性使我们惧怕改变,这一点上知寿和我们一样,而习惯了孤独,不被理解,感情内敛的我们,也和知寿一样,面对恐惧反而极为淡定,就宛如舅姥姥吟子一样“把悲伤和空虚都用光了。”但是正如知寿知道却又极力回避,“她以为都用光了,可是悲伤和空虚是无穷尽的啊。”
我很赞同某些评论里提到的说法,青山七惠创造的三个女人——知寿,母亲和吟子,其实不过是同一个人的三个不同时间段而已。而正如村上龙把车站认为是知寿眺望世界描绘别人眼中的自己的一面镜子这么个象征意义,我觉得母亲和吟子也是知寿眺望时间,描绘自己眼中的自己的一面镜子。知寿和母亲第一次见面是知寿开始第二段感情之时,知寿也提到过她怀念和母亲渡过的幼年,却在青春期,母亲改变对待自己的态度的时候,据抗这种改变。知寿评价自己的母亲是过分朝气,而知寿的母亲从全书来看也确实是一个“不断更换更换认识的人,也不断使自己进入不认识的人们之中去” 的人,这点从她母亲远赴中国,并最后愿意和王先生结婚的原因。我认为青山七惠在结局里特意安排知寿和有妇之夫之间的不伦恋情是有原因的,知寿曾经说过“虽然和母亲在血液上相同,心却并不相通”,然而很显然,这只是知寿惧怕改变的自我逃避。
“季节啦、身体啦,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总是在。”“希望变的话,就不会变了吧。”最后,知寿变了,她接受了Office Lady这个标签,进入了社会,完成了蜕变。而和自己母亲一样“不断更换更换认识的人,也不断使自己进入不认识的人们之中去”。知寿和母亲之间的连线“噗啪”一下断裂了,知寿从来没有讨厌过自己的母亲,她依赖母亲,爱她,知寿只是不希望母女之间的关系改变,变成只有自己一个人默默地进入这个社会,最后被所有人遗忘,包括自己的母亲。
知寿从自己母亲身上看到了未来的自己,同样也从吟子身上看到了70岁的自己。作品中曾不止一次描写过知寿对于小屋和吟子的想法,通过车站这个象征物,知寿看到的是一间即使有“不熟悉路的人走到这儿后”,也会“一脸困惑地环顾四周,再原道折返回去”的小屋,虽然靠近车站,但是“吟子家能看到的是开往新宿的电车的最后一节车厢”,“一般没有人走到这边来等车”。而这间小屋就是吟子的全部。这是知寿所惧怕的空虚,她希望自己能在年轻时全部用掉,而吟子认为自己已经全部用掉了,知寿通过吟子看到了未来老去的自己,依然空虚,悲伤,因为“悲伤和空虚是无穷尽的啊”。知寿通过展示自己的年轻,嘲笑70岁的自己,70岁的自己通过恶作剧,让年轻的自己感到更加空虚和悲伤。最后,在离开这间屋子的时候,知寿成了吟子,吟子成了知寿。
“吟子,外面的世界很残酷吧。我这样的人会很快堕落的吧?”
“世界部分内外的呀。这世界只有一个。”
这只不过是两人的自问自答而已。作品中还有很多段这样的描写,诸如关于饼干模子等,精彩之处我就不一一累赘了。
最后,读完这本书,我本能第一反应就联系到了另外一部书。对,看了标题大家就应该猜到了吧,正是塞林格的《麦田的守望者》。事实上我认为,知寿惧怕改变的根本原因和霍尔顿是相通的,固然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行文写作的风格大相径庭,但是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一个人的好天气》也是一次精神之旅,甚至文中有知寿想离开所有认识的人,去一片陌生的土地生活,等熟悉后,再次离开。这和霍尔顿充耳不闻窗外事去麦田守望是有一曲同工之妙的。唯一不一样的是,霍尔顿抗争着,直到与这个世界的格格不入而无处可归,他无法守望自己的理想。也无处可以逃避现实,只能放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而回归世俗生活。而知寿秉承了东方的内敛,在内心抗拒着,直到她自己发现自己已经长大了,已经不需要再逃避了而回归世俗生活。
注释
①所谓”飞特族”,实际上是Freeter的音译,是英文”自由”(free)与德文”劳工”(arbeiter)的组合字。Freeter代表的是一种自由的工作方式,”飞特族”们在西方一直非常流行,后来传到日本。近年来日本政府推出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中,有一部分看法就是视飞特族为劳力劳动人口的中要来源,由於日本年轻人中的飞特族人口有百万之谱,日本政府认为如能将这大量的人力投入基层劳动工作中,便可纾缓或是解决日本经济结构中,基层劳动力人口缺乏的问题,而趋势专家大前研一则对此表示,飞特族在工作上有所谓的「三不」,就是不脏、不累、不危险,基於这三不,飞特族并不会愿意进工地。